奥斯维辛英文?奥斯维辛集中营(英文: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德文名称:Konzentrationslager Auschwitz-Birkenau;法文名称:Camp de concentration d'Auschwitz;又译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有“死亡工厂”之称。那么,奥斯维辛英文?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在纳粹的数百个集中营里,名气最大的就是奥斯维辛。比奥斯维辛更大的集中营是奥斯维辛第二集中营——比克瑙。由于一号集中营不堪重负,1941年10月,纳粹在距离奥斯维辛不远的地方兴建了比克瑙,人们熟悉的很多电影场景都是以这里为背景拍摄的——满载犹太人的死亡列车穿过褐色塔楼下标志性的拱门进入集中营,铁轨的终点是大大小小的毒气室和焚尸炉。这里关押过数百万囚徒,110万人被夺去了生命。
奥斯维辛是波兰南部的一个小镇,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这里建立了最大的集中营,这个小镇因此闻名于世。集中营内部壁垒森严,四周电网密布,设有哨所看台、绞刑架、毒气杀人浴室和焚尸炉,由奥斯维辛一号、奥斯维辛二号(比克瑙,英文:Birkenau)、奥斯维辛三号(莫诺维茨,英文:Monowitz)组成,是希特勒种族灭绝政策的执行地。集中营内关押着来自德国、苏联、波兰、法国、奥地利、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荷兰、比利时、挪威、意大利、西班牙、中国等三十多个国家的犹太人、吉普赛人、战俘、知识分子、抵抗组织成员、“反社会分子”、耶和华见证人和同性恋者。约90%的受害者是欧洲各国的犹太人,大多数受害者是被毒气室的毒气齐克隆B杀害,其他死亡原因是苦役、疾病、个别处决以及所谓的“医学实验”。
世界上没有哪个地方比奥斯威辛集中营更触动人性。
很久以前看过一部叫《 辛德勒的名单 》电影,四周电网密布,毒气杀人浴室、焚尸炉、穿着条纹衣服的绝望的人们。很多人都以为,那只是故事,甚至宁愿相信一切夸张只是为了赚人眼球。
然而当你见到了奥斯维辛,才明白那血淋淋的事实比电影还残酷。
集中营的大门口用德文写着“劳动才能自由”,100多万犹太人走入这个大门却再也没有活着出来。也不知这“自由”从何谈起。
参观奥斯维辛集中营不需要门票,有导游免费用英文讲解,等到人凑够数了就一批批带进去。尽管营区内参观者穿梭不息,一堆堆的人被导游带领着,这里却十分的寂静。面对着“死亡工厂”带来的震撼与恐惧,二战带给世界的伤痛又一次被赤裸裸的揭开。
在几近70年前,纳粹以“移民”的名义、欺骗欧洲各国的犹太人让他们到一个“有土地”、“有工作”的地方去生活,于是犹太人拖家带口、携着自己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盼,被运到了奥斯维辛集中营,而这里迎接他们的却是有来无返的死亡深渊。他们所携带的一切财物均被掠空,就连穿戴的衣服、鞋帽、戒指、耳环及自身的头发、牙齿与皮肤都要被扒光。
每当运送犹太人的火车抵达时,有利用价值的人被当作苦力而留下。但每个人心里都清楚:死神会随时降临。
奥斯维辛集中营(英文:Auschwitz Concentration Camp;德文名称:Konzentrationslager Auschwitz-Birkenau;法文名称:Camp de concentration d'Auschwitz;又译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时期建立的劳动营和灭绝营之一。有“死亡工厂”之称。其遗址在距克拉科夫(Krakow)西南60公里的波兰小城奥斯维辛(波兰文:Oświęcim)。奥斯维辛集中营于1940年4月27日,由纳粹德国党卫队领导人希姆莱下令建造。1942年1月20日举行的万湖会议通过“犹太人问题最终解决方案”,估计约有110万人(90%为犹太人)在奥斯维辛集中营被杀。1945年1月27日由苏联红军解放,1947年7月2日波兰国会立法把集中营改为纪念纳粹大屠杀的国家博物馆,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19世纪末,法国发生了君主派军阀集团组织审判总参谋部犹太人军官A.德雷福斯的案件,诬告他向德国驻法国大使馆提供情报,从事间谍与叛国活动,判处他无期徒刑。一些极端分子举行示威,高呼“枪毙犹太人”的口号。经过共和派和主持正义人士的斗争,至1906年当局才宣布将德雷福斯无罪释放。在19世纪末的德国曾有20多万人在致首相 O.von俾斯麦的请愿书上签名,要求褫夺犹太人的公民权。
[大批犹太人被迫离开法西斯德国(20世纪30年代)]
20世纪30年代,法西斯德国在雅利安人优越的种族主义的旗号下,将反犹太主义发展成极端的灭犹主义。纳粹党徒采用枪杀、毒气窒息、饿死和活埋等手段,企图消灭所占领的波兰、苏联及欧洲其他国家领土上的所有犹太人,在奥斯威辛集中营及其他各地被折磨和残害致死的犹太人总数约有600万人。
(奥斯惟心介绍)
奥斯维辛位于波兰南部小波兰省境内。奥斯威辛集中营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纳粹德国在欧洲修建的最大规模的集中营。
1940年4月27日,德国法西斯头子希姆莱尔下令在此修建最大的灭绝人性的杀人工厂——奥斯维辛集中营,并于同年6月14日将首批犯人运抵奥斯维辛。
1941年对集中营进行了扩建,二战结束时,整个集中营占地面积达40平方公里。
反犹主义”一词在英文中为“anti-semitism”,其动词形式为“anti-semite”,它是由前缀“ anti”和词根“Semite(闪米特族)”组合变化而来,从字面意思上看,应是“反闪主义”。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人们都习惯于用这一词汇来指代反犹主义。有学者认为这一词汇是在19世纪由德国记者威廉?马尔因在《犹太教战胜德意志社会》中首先提出来的,尽管这一词汇出现于19世纪,对犹太人的迫害早在上古时期就已出现。我们一般认为反犹主义是一种把整个犹太人作为迫害和排挤对象的社会现象、社会思潮和社会行为,反犹主义在不同的社会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内涵。在历史上,欧洲的反犹主义最为严重,对历史的影响也最大,欧洲之所以会频频发生反犹的恶浪是由其深刻的历史根源和社会特点所决定的。
1、历史的惯性作用。欧洲对犹太人的大规模迫害始于希腊罗马时期,当时主要是为了推行希腊化政策,镇压犹太人的抵制和反抗。罗马帝国的灭亡以后,一方面帝国内长期推行的反犹政策在社会中形成的反犹排犹思潮并没有一下子消失。另一方面罗马帝国推行的反犹措施被后罗马时代各国所继承。日耳曼部落打败罗马帝国以后,最初并没有积极的学习希腊罗马的优秀文化,而是去继承和发展基督教,也包括对被称为“异教徒”的犹太人的迫害。
以上就是奥斯维辛英文的全部内容,奥斯维辛集中营是纳粹德国在 第二次世界大战 期间修建的1000多座集中营中最大的一座。由于有上百万人在这里被德国法西斯杀害,它又被称为“死亡工厂”。该集中营距波兰首都 华沙 300多公里,是波兰南部奥斯维辛市附近40多座集中营的总称。